根據觀察者網援引外媒報道稱,沙特國家石油公司近日向4家位于中國的煉油廠發出了通知,表示該公司7月份提供的原油實際供應量將會低于此前合同規定的數目。但中國原油被沙特“減供”的原因并不是“減產計劃”以及“意外事故”,而是在于沙特為了“賺錢”打算將這些原油以更高的價格賣給歐洲。
雖然此前中國油企與沙特國家石油公司簽訂的供油協議中,關于供應量不足的問題也有相關的懲罰條款,但從目前沙特方面的選擇來看,將石油出口歐洲的盈利完全能夠抹平因為供應量不足而需要向中方支付的罰款,在利益的驅使之下,沙特最終做出了“違約”的決定。
在當前全球能源價格因為俄烏沖突而不斷飆升的環境之下,“減供”勢必導致我國成品油價格繼續上漲。同時這種“違約”行為實際上也是開了一個“壞頭”。這一情況出現意味著未來沙特還有可能再次因為價格“倒掛”問題削減中國原油供應,也將會為我國的能源安全埋下隱患。要知道目前沙特是我國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根據202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有20.8%的石油進口都來自沙特。
而對于這種“不穩定”的情況,我國政府實際上很早就已經預料到了。為了解決有可能出現的能源安全危機,近些年來我國一直在對能源進口結構進行優化。而自2022年開始,我國更是增加了俄羅斯、伊朗等與中國關系更為穩定國家的能源進口,以保證我國整體的能源安全。而根據外媒報道稱,目前中國在俄羅斯的能源進口量上已經超過了德國,一躍成為俄羅斯能源出口的最大合作伙伴。
根據外國一個名為“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機構的統計顯示,在5月份,中國正式超越德國成為俄羅斯能源的最大買家,2022年開年至今,中俄能源總貿易額已超過126億美元。能夠實現這一增長,一方面有此前中俄原油管道項目逐漸完工的功勞,另一方面中俄加開的石油專列所發揮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在當前全球能源價格飛漲的大背景之下,中國從俄羅斯購買能源也能夠獲得更為優惠的價格,可以說中俄之間增強能源合作完全是一筆互惠互利的買賣。
而在增加了俄羅斯能源進口之后,對于沙特這一為了滿足美國盟友需求以及經濟利益就能夠拋下中國原油供應合同的“二五仔”,中方也適時對沙特石油的進口量進行了調整。根據我國相關統計機構給出的數據顯示,在第一季度我國自沙特進口了總計約2147萬噸的石油,在中國石油總進口量中的占比為16.9%。
雖然沙特在第一季度之中仍穩居我國第一原油進口國的寶座,但不管是總量還是在占比上,相較于2021年的數據都有了明顯的下降。如今沙特又曝出了“減供”的消息,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中方自沙特進口石油的數量只會越來越少。
實際上除了俄羅斯之外,中方也在積極尋求與其他產油國之間的合作,前不久更是與伊朗簽訂了總價值4000億美元的戰略合作計劃,其中石油貿易合作自然也是雙方合作的“大頭”??偟膩碚f,沙特此次削減中國原油供應并不會對我國能源安全造成影響,在與俄羅斯、伊朗等國加強能源合作之后,我國的能源抗風險能力只會更強。